2024级全体研究生新生们,各位老师、各位家长、各位来宾:
天高云阔,万物丰盈。在这个充满收获喜悦的季节,我们隆重举行2024级研究生新生开学典礼。首先,我代表学校党委书记武贵龙同志和全体教职员工,向3900余名硕士研究生、1100余名博士研究生及来自48个国家的180余名国际研究生表示热烈的欢迎,向含辛茹苦、风雨同行的家长们、老师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向长期关心支持学校建设发展的海内外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云路鹏程九万里,雪窗萤火二十年。在座的同学当中,既有在校学习多年的“老贝壳”,也有追光而至的“新面孔”,大家虽经历不同,但怀有同样的情怀,从天南地北汇聚到满井这方热土开启新征程。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梁钧恒同学,本科毕业后投笔从戎,前往西南军区驻藏边防,期间荣立个人二等功,带着沙场荣光重返校园,为梦前行;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王光彪同学,步履坚定,用8年时间完成从专科生到博士生的成长“逆袭”,瞄准冶金智能化分析研究领域,再次出发;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张瀚琦同学,瞄准国家芯片领域“卡脖子”难题,聚焦自旋电子学研究,立志为我国芯片产业自主可控贡献力量。同学们身上追求真理的求实精神、勇攀高峰的创新意识和不惧困难的坚韧意志,必将支撑你们书写更加精彩的青春。
奉科技以立校,育强国之栋梁。2022年4月21日,在学校建校70周年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给学校老教授亲切回信,肯定办学成就的同时,对学校发展提出了殷切期望,为学校开启新征程指明了前进方向。这个方向是传承红色基因,牢记初心使命。作为新中国建立的第一所钢铁工业高等学府,北科大因钢而生、依钢而兴,一代代北科人奋力奔跑,追赶超越,创造出世界第一台弧形连铸机,我国第一台大型电渣炉、第一台国产工业机器人、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和第一枚洲际运载导弹的壳体材料等产生深远影响的北科成果,支撑“钢铁大国”屹立东方。这个方向是扎根祖国大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学校始终坚持特色、争创一流,现有冶金、材料、矿业、科技史4个一流学科,8个学科领域进入ESI世界前1%,3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前1‰,冶金工程连续6年位列软科世界第一。学校建有20个国家级科研平台、82个省部级科研平台,以及一支由10位全职两院院士领衔的高水平师资队伍,一大批北科成果应用于天宫、北斗、嫦娥、大飞机、复兴号、潜艇等国家重大装备,11项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Science上,5项成果获2024年国家科学技术奖。这些数字反映的是学校雄厚办学实力,体现的是新时代北科人为国奉献的奋斗豪情。
当今世界,正进入百年变局的关键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深入发展,面对历史浪潮,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同学们,研究生是科技创新的生力军,国家需要你们,时代呼唤你们,学校寄望你们。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学校老教授的重要回信中强调,要为铸就科技强国、制造强国的钢铁脊梁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为国铸脊梁,这是北科人不变的使命与担当。作为研究生,如何走好顶天立地的创新之路,挺立青春奋斗的钢铁脊梁,我有几点想法与大家分享。
一是希望你们胸怀爱国之心,笃行报国之志。在学校主楼前,有一块“为中华之崛起”的大理石牌匾,那是76级的一千多名学长学姐对自己的鞭策,更是对一代又一代北科学子的寄托。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爱国、报国、强国,是北科人熔铸于身体中的红色血脉。矿机79级校友刘峰,是国家863计划“蛟龙号”重大专项负责人、总体组组长,连续六年出任蛟龙号海试现场总指挥,为实现中华民族“可下五洋捉鳖”的梦想,他已经坚守了数十载。面对技术封锁,他带领团队克服重重困难,突破技术壁垒,率队下潜7062米,打破世界纪录,实现了我国载人深潜技术由跟跑、并跑向领跑的重大跨越。同学们,爱国是鲜活的、具体的,希望你们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涵养大视野、大胸怀、大担当、大格局,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智慧贡献于民族复兴伟业,在国际舞台上勇争一流。
二是希望你们瞄准科技前沿,勇攀科学高峰。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我校朱荣教授,为实现钢铁行业近零碳排放奋斗了40余年,攻克了一个个世界级难题,为钢铁产业绿色、低碳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取得了显著经济社会效益,曾三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同学们,科学史上很多影响深远的重要成果都是在研究生期间做出的,你们正处于思维最活跃、精力最充沛、最富创造力的黄金时期,要勇于面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人民群众需求和世界科技发展最前沿,去发现自然奥秘、攻克核心技术、探寻经世之道、创造无限可能。同时,要学会坦然面对失败,这也是科学探索的乐趣所在。青霉素、贝克勒尔射线等重大科学发现都源于意外甚至失误,当意外反复出现时,或许正是规律发现的开端,重要的是保持好奇、保持敏锐、保持兴趣,不懈追求才能收获意外之喜。
三是希望你们涵养优良品格,筑牢奋斗之基。土木99级校友侯昭飞,从北京只身前往柴达木盆地,住帐篷、喝碱水、战风沙、斗寒暑,深耕盐湖资源开发10余年,从一名普通技术员成长为五矿盐湖公司的带头人。正是他身上永不言弃的精神和对于科研道路的执着,才锤炼出“撑起一片天”的力量。同学们,科学研究是永无止境、不断探索的过程。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的学术情怀、学术精神、学术诚信,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肯下“真”功夫、“细”功夫和“笨”功夫,久练成材,百炼成钢。常言道“一个好汉三个帮”,合作共赢是成才之道、成事之要,无论做人、做事、做学问,都要以德为先,与人为善,发扬团结精神、强化合作意识、拥抱阳光心态,乐于接纳欣赏差异、勇于学习他人优点,善于发现身边美好,以自信自立、开放包容的人生姿态勇往直前,迈向更广阔的天地。
同学们,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人生的新阶段即将开启,希望你们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砥砺顶天立地的人生志向,不负国家、不负人民、不负时代,在求知求索、创新创造中为国铸就自立自强、挺立世界的钢铁脊梁!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