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领导视角

武贵龙: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在教育强国建设中的龙头作用

[摘 要]新时代建设教育强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高等教育在其中发挥着引领支撑作用。 在新的征程上,高等教育应进一步明确使命担当,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方向; 铸牢高质量发展生命线,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牢牢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全面提高人才自主 培养质量;“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加快和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做实建设教育强国基础工 作,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以高质量发展助推教育强国建设。

[关键词]教育强国建设;高等教育;龙头作用;双一流;高质量发展

高等教育作为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 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 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的龙 头作用,要深刻认识新时代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战 略意义,明确高等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着力方 向,形成高等教育助力教育强国建设的生动实践。 

一、深刻认识新时代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战略意义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是民族发展、社会 繁荣的重要保障。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 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 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 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 有效途径,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的基础工程。”[1]这一重要论断,深刻阐释了 新时代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战略意义,也为高等教 育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第一,建设教育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 兴的必然选择。新中国成立后,党的历代领导人都将建设教育强国作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 分。毛泽东明确提出,要建设一个“具有现代工 业 、现 代 农 业 和 现 代 科 学 文 化 的 社 会 主 义 国 家”[2]268。邓小平推动改革开放,选择以教育战线作 为突破口,并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 界,面向未来。”[3]35习近平指出:“教育是人类传承 文明和知识、培养年轻一代、创造美好生活的根本 途径”,“中国将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始终把教 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4]191。历史经验表明, 国家要发展,教育须先行,在国家崛起、民族复兴 的背后,教育肩负起了不可忽视的战略重任。迈 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们正 信心百倍推进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 来的伟大飞跃。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 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更要 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 之大变局,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 贡献力量。 第二,建设教育强国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 必由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 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等教育,我国的高等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我们通过不断探索 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高等教育发展 模式,坚守立德树人初心,不断提升高等教育的质 量和水平,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建 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强大的人才保障和 智力支持。然而,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 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 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 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5]。 习近平指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中国 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6]由此可见,中国式现代化 需要高等教育提供科技、人才支撑,高等教育已经 被推向影响历史进程的关键位置。党的二十大报 告对“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5]作出了全面而系统的部署,人才资源越来越成为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教育的基础性、 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面对中国 式现代化建设需求,我们的本领能力还须增强,创 新精神还须提振,改革力度还须加大,服务科技自 立自强、破解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的意识 还须提高。这些问题,都迫切需要我们进一步强 化建设教育强国的使命担当,以强大的精神动力 促进教育自立自强,为建设新时代教育强国作出 新的贡献。 第三,建设教育强国是加快构建人类命运共 同体的必要之举。习近平给北京科技大学全体巴 基斯坦留学生的回信,充分体现了习近平对来华 留学生和来华留学教育的关心和关注,也让我们 充分认识到,高等教育要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作为重要责任,肩负起促进对外交流开放的时代 使命。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不仅 能够有力支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 且能够为世界上其他国家发展教育贡献中国经验 和中国智慧。面向未来,更需要我们坚持互学互 鉴、共赢共生、创新创造,不断推进高水平教育对 外开放,推动教育改革发展成果共享,加快构建平 等、开放、包容的全球教育治理体系,奏响构建人 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之音。 总之,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已经成 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目标和任务。高校作 为教育强国建设的龙头,应当在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一流学科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领悟“两个确立” 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 做到“两个维护”,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走 中国特色教育发展道路,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加 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建设事业,为实 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

二、高等教育发挥建设教育强国龙头作用的着力方向

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高等教育 应勇担支撑教育强国建设的历史使命,坚持中国 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方向,在人才培养、 服务国家建设、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加强高素质专 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展现新作为、取得新突 破,以高质量高等教育助推教育强国建设。 第一,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 方向。当前,我国已经建成世界最大规模高等教 育体系。但是,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成效仍然不 及规模扩大的速度,与世界高等教育强国仍然有 较大差距,迫切需要加快推进内涵式发展,实现从 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的跨越。习近平在 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要“走出一条建设中国 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7],他在党的二十大报告 中指出:“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 优势学科。”[5]这些重要论述为深入推进高等教育 发展锚定新方位、指明新使命、提出新要求。新时 代,高校应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推进“双一 流”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坚持找准定位、分 类发展,突出优势特色、提升综合实力,努力建成 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支撑创新型国家 建设和人力资源强国建设,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支撑。 第二,铸牢高质量发展生命线,服务国家重大 战略需求。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 学习时强调:“要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 教育的生命线,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1]高校 是教育、科技、人才汇集的高地,承担着服务和支 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重要使命。新征程上,高 等教育应充分认识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内在一致性和支撑性,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 体统筹推进,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更 好地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一方面,优化学科 专业设置,做强优势学科专业。打造具有中国特 色世界影响的标杆学科;持续深化新工科、新医 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大力加强基础学科、新兴 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并动态调整优化学科设置。 另一方面,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 求推进科研创新。坚持“四个面向”,履行“四个服 务”使命,发扬科学精神,加强有组织科研,不断提 升原始创新能力。 第三,牢牢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全面提高人才 自主培养质量。高校应抓住“培养什么人、怎样培 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和教育强 国建设的核心课题,牢牢坚持人才培养正确方向, 深刻认识人才培养中心地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 任务,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根本目标,坚持五 育并举,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努力培养德智 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人才和智力支 撑。一方面,要持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充分发挥其主渠 道主阵地作用。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 化建设,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系统性和实效性。全 面推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打造一批能够发挥示 范带动作用的精品课程。另一方面,要深化人才 培养模式改革。围绕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积 极布局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相关专业,培养国家战 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 第四,“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加快和 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加快教育对外开放,既是顺 应世界融合发展的需要,也是提升教育质量水 平、扩大中国教育影响力的路径之一。习近平多 次提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经验、发出中 国 声 音 ,增 强 我 国 教 育 的 国 际 影 响 力 和 话 语 权。”[1]高校应统筹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篇 大文章,积极引进世界优质教育资源,为我国高 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同时,通过搭建中 外人文交流机制、深化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等, 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贡 献中国经验、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提升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影响力。 第五,做实建设教育强国基础工作,造就高素 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习近平强调:“建设世界一流 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 和接班人,必须有世界一流的大师。”[7] 教师在高等 教育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高质量教师队伍是高 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教师队伍建设是建设教 育强国最重要的基础工作。高校应弘扬尊师重教 的风尚,为教师营造热心从教、精心从教、长期从 教、终身从教的良好氛围,大力培养造就一支高素 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师德师风建设是教师队伍建 设的首要环节。长期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师 德师风建设,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在全社会 的共同努力下,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但是仍然存在有待改进的空间,建立健全高校师 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任重而道远,需要持续发力、 久久为功。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造 有利于人才成长、发展的良好环境,着力打造更多 一流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努力蓄好青年科技人 才源头活水,奋力培养一批大国工匠、卓越工程师 等高技能人才,铸牢教育强国建设的基础工程。

三、形成高等教育助力教育强国建设的生动实践

作为新中国成立的第一所钢铁工业高等学 府,北京科技大学因钢而生,依钢而兴,为我国钢铁 工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在建校 70 周年之际, 习近平给学校老教授回信,为学校事业发展指明 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学校将深入贯彻 落实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以习近平重要 回信精神为指引,坚持特色、争创一流,全面落实 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培养更多听党话、跟党 走、有理想、有本领、具有为国奉献钢筋铁骨的高 素质人才,促进钢铁产业创新发展、绿色低碳发 展,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制造强国作出更 大的贡献。 第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卓越工程人 才。习近平在给学校老教授重要回信中强调:“培 养更多听党话、跟党走、有理想、有本领、具有为国 奉献钢筋铁骨的高素质人才”[8],为学校在新时代新征程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拔尖创 新人才培养质量注入了强大动力、提供了根本遵 循。学校紧密结合行业发展和科技强国、制造强 国对卓越工程师的需求,聚焦培养学生技术创新 能力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探索实施“一生双 师百企千人”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深入开展 “钢铁脊梁”计划本研贯通卓越工程人才培养,开 设“卓越创新班”,实施“产教融合+本研贯通”培养 方案。形成智能采矿、低碳智慧冶金、新材料等学 科交叉创新专业方向或微专业,通过汇聚一流生 源、一流师资,深化产教融合、双师结合,打造一流 人才培养平台,促进培养方式从单一学科化的“1” 字形工科人才向学科交叉、工学交替的“工”字型 卓越工程创新人才转变。 第二,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推进科技自立自强。 学校紧扣国家战略需求,加强有组织科研,努力“培 育大人才、搭建大平台、组建大团队、承担大项目、 产出大成果”,为科技强国贡献“北科智慧”。结合 学校自身基础和特色,抢抓钢铁行业、材料产业战 略机遇,对标碳达峰碳中和要求,在智慧矿山、氢冶 金与低碳冶金、先进金属材料等重点、前沿领域提 前布局和培育新的科研增长点。实施基础研究“攀 登计划”,以国家在基础理论、底层技术、基础材料 等方面的重大需求和世界科技最前沿为导向,进一 步提升材料、冶金和矿业等优势工科的基础研究能 力。提炼重点科研领域和优先发展方向,在国家核 心关键技术领域,集合精锐力量,集中攻关解决“卡 脖子”问题。 第三,搭建多元平台载体,深化国际交流合 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给学校全体巴基斯坦留 学生重要回信精神,坚持国际化办学理念,加强与 世界一流大学、高水平科研机构深度合作,推进 “鼎新北科全球跃升”战略。实施“桥梁工程”,拓 展深化全球合作伙伴关系,着力打造高精尖合作 布局,积极对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方参建重 大工程的技术、人才需求,探索搭建与“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及地区的教育合作桥梁,推动建设“一带 一路”沿线联合科研中心。实施“种子工程”,打通 学生培养与教师招聘通道,选拔一批优秀本科生赴 世界名校深造,为学校储备一批青年教师。深入实 施“留学北科”计划和“知友工程”,打造教育部来华留学示范基地,大力培养知华、友华的国际学生。 第四,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建设一流师资队 伍。学校加强党委对人才工作的领导、统筹、协 调,深入落实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按照“引育并 重、优化结构、提升质量、增强活力”人才队伍建 设思路,从数量、结构、质量、评价 4个方面统筹推 进教师队伍建设。实施“全球引才”“北科学者” “青拔培育”计划等,建设融合创新研究院“人才 特区”,突出高水平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引育工 作。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努力破除束缚人才发展 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不断完善教师分 类发展管理制度,构建符合人才成长规律的激励 评价体系。建立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深 入实施思想引航、党建强基、制度固本、实践立 行、典型示范 5 个师德师风建设工程,不断提升教 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素养,推动师德师风建设 常态化、长效化。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加快建设教育强国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 支撑[N].人民日报,2023-05-30. 

[2] 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3]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5] 习近平 .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 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 人民日报,2022-10-26. 

[6] 习近平在广东考察时强调 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 走在前列[N].人民日报,2023-04-14. 

[7] 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 坚持党的领导 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 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N].人民日报,2022-04-26. 

[8] 习近平给北京科技大学的老教授回信强调 发扬严 谨治学甘为人梯精神 培养更多具有为国奉献钢筋 铁骨的高素质人才[N].人民日报,2022-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