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科技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

该文章由于2019-01-10 00:00:00上传

校发[2019]3号

 

青年教师是高校发展的未来和希望,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五大职能的重要力量。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改革的意见》精神,进一步提高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升青年教师的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建设新时代高素质教师队伍,现就加强我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强师德教育,引导青年教师树立崇高理想
1.把师德教育放在首位。创新师德教育理念、模式和手段,拓展师德教育培养途径,重视青年教师政治理论学习,确保全员覆盖、重点突出、务实有效。在青年教师中积极开展“四有”好老师和“四个引路人”学习实践活动,引导青年教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四个统一”,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
2.健全工作机制。健全由学校党政主要负责人牵头,主管领导、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教师代表和学生代表组成的师德建设与监督委员会,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院系具体落实的领导体制,建立宣传、教育、培养、激励、考核、监督与奖惩相结合的师德建设工作机制。
3.完善师德考核与反馈。根据教育部和北京市有关文件精神不断完善师德考核实施细则,健全师德考核评估机制。完善师德榜样(先锋)评选活动,强化师德典型宣传,营造崇尚师德、争当师德先进的良好校园氛围。将师德表现作为青年教师职务(职称)晋升、岗位聘任、导师遴选和人才选拔等的首要条件,严格执行师德考核“一票否决制”。
4.加强青年教师政治引领。实施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设立“双带头人”培育专项,不断提高教学科研能力和水平。设立党建专项,不断提高党务能力。实施“青年人才和骨干教师北科引领计划”,逐步建立青年人才党支部和青年教师骨干领航工作站,完善学校、学院、党支部三级联动机制,不断加强思想引领和发展支持。做好青年教师政治吸纳,单列党员发展计划。充分发挥青年教师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对于有本科生培养任务的单位,要求青年教师参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5.增强师德教育实效。发挥青年教师联谊会和青年教师团工委作用,鼓励青年教师参与社会调查研究、学习考察、挂职锻炼、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通过建立实践基地、开展教师支部和社会支部共建、举办青年教师暑期学校、组织革命老区社会实践等形式,引导青年教师积极投身和服务社会,切实增强师德教育效果。
二、完善选聘制度,扩大一流师资队伍储备
6.提高新聘教师质量。把好政治关、师德关、育人关、质量关,对新聘教师政治立场、师德师风、学术水平进行严格审查。建立适应学科发展需要的人才遴选机制,加大宣传力度,拓展引才途径,多渠道、多方式引进具有外校尤其是海外学习工作经历的青年教师,进一步优化学缘结构。
7.改进博士后制度。发挥博士后流动站吸引、选拔、储备青年教师的作用,把具有博士后研究经历的青年学者作为选拔优秀青年教师的主要来源。加大外籍博士后聘用力度,完善师资博士后招聘、晋升、支持、评价制度,逐步提高学科博士后待遇,鼓励支持高水平团队利用科研经费聘任博士后。
8.储备未来人才。以国家公派研究生出国留学项目等为依托,探索建立青年教师遴选与研究生出国留学项目相结合的机制,将“中外联合培养”和“出国攻读博士学位”等博士毕业生作为重点选择群体,通过适当资助并进行跟踪培养,吸引优秀学生学成后回校任教。选派优秀青年学者赴海外知名高校和科研团队从事博士后研究,学校提供生活补贴支持,期满后依托各类人才计划平台回校工作。
9.继续实施特聘教师办法。对在相应学科取得国内外同行专家所公认的突出业绩并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教师,直接聘任为特聘教授或特聘副教授,特别优秀者纳入“北科学者人才支持计划”。
10.选聘具有工程实践背景教师。鼓励支持工科类学科采用全职和兼职相结合的方式,选聘具有高尚师德、良好工程实践背景和理论水平的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到校工作。
三、健全培养体系,提升青年教师素质能力
11.重视教育教学能力培养。进一步加强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搭建具有专业性、针对性和广泛性的教学能力提升服务平台,满足教师个性化、专业化发展需要,促进青年教师在教学理念、教学技巧、教学热情等方面的精进。强化对青年教师助课和授课的考察,严格执行课堂教学准入制度,确保青年教师教育教学质量。鼓励基础课青年教师到更高层次一流大学助课。支持青年教师参与精品课程与特色课程建设、申报教改项目等。
12.完善岗前培训体系。加强新教师入职教育,通过系列课程、专题讲座、参观学习、教学观摩等活动以及理想信念、师德师风、校史校情、职业规划等教育,使青年教师了解学校发展现状及未来规划,尽快进入角色。重视海外留学归国青年教师党情国情教育,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
13.加大国内外学术交流力度。继续实施“教师出国访学研究计划”,充分利用国际教育资源,积极选派青年教师出国访学,支持青年教师短期出国进行学术交流,鼓励青年教师在国际知名学术组织担任重要职务,拓宽国际视野,提高国际交流能力。进一步明确职称评聘等工作中对于出国访学经历的要求。支持青年教师通过各种渠道赴国内高水平大学和中科院、社科院等知名科研机构开展学习交流。
14.鼓励参加工程实践。设立专项经费,鼓励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青年教师赴与本单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发展方向一致的企业、社会组织、政府机构,从事挂职锻炼、工程项目研究、工程专业培训等。大力推进与地方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创新实践基地联合培养博士后工作,鼓励青年教师进入企业一线,结合实际开展科学研究工作。
15.发挥青年教师人才培养重要作用。要求青年教师担任本科生导师,发挥青年教师在立德树人、学业指导、学术指导、规划指导等方面的作用,引导本科生早进实验室,促进教研融合、师生相长,整体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校为青年教师担任本科生导师提供条件支持。
四、注重骨干引育,打造青年拔尖人才队伍
16.大力引进高水平拔尖人才。利用国家级人才平台,依托重点学科、研究基地、重大科研项目等,吸引汇聚一批创新思维活跃、学术视野宽阔、发展潜力大的青年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
17.培养教学骨干人才。继续实施“青年教学骨干人才培养计划”,对师德高尚、教学理念先进、教学质量优秀、在教学改革和创新创业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青年教师进行重点培养。
18.优化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完善优化、科学设置基本科研业务费对于青年教师的支持项目和额度,提高资助力度,着力培养专业能力突出、综合素质全面的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
19.实施“项目导师制”。改进青年教师研究生指导资格遴选和名额分配办法,增设“项目硕导”和“项目博导”,鼓励优秀青年教师培养研究生。项目执行期内,项目导师最多可招收1名硕士或博士研究生。
20.深入实施“北科学者人才支持计划”。继续面向校内外公开选拔优秀青年人才和学科带头人。对不具有人才称号、研究方向处于科技前沿领域、已取得标志性成果和突出业绩且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教师,可入选“北科学者”,进行重点培育,支持其在领衔重大项目、参与科研攻关、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扩大对外交流等方面发挥作用。
21.推动青年教师科学研究交叉融合。设立专项基金,鼓励青年教师开展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和科教深度融合项目研究。加快融合创新研究院建设,搭建自主创新平台,选拔优秀青年教师进入融合创新研究院,独立自主开展科学研究。
22.改进考核评价制度。完善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考核评价机制,克服“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倾向,完善分类分层次的考核办法,注重标志性成果的质量、贡献。积极引入国际同行评价、市场化和社会化评价,发挥专业化人才评价机构作用。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允许青年教师特色化、个性化发展。
五、强化组织领导,优化青年教师成长环境
23.强化组织领导。把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推动学校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进一步强化领导、明确责任、分工负责。学校要及时研究和解决相关问题,相关职能部门负责落实各项举措,各教学科研单位做好本单位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学校将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成效作为二级单位领导班子任期目标责任制考核的重要指标。
24.放手使用青年教师。积极吸纳青年教师参与学校民主决策和管理,参加学校重大教学科研活动,大胆使用青年教师,让青年教师在勇挑重担的过程中快速成长。鼓励青年教师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实践中大胆探索和创新,对于成绩突出的青年教师予以破格任用。
25.努力提高青年教师薪酬待遇。进一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体现岗位职责、工作能力和工作绩效的激励机制,加大高水平成果奖励力度,鼓励青年教师将主要精力用于教学科研工作。
26.关心青年教师生活。关注青年教师利益需求,关心青年教师实际困难,努力为青年教师排忧解难。健全青年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和预警干预机制,关注身心健康。开展交流联谊活动,丰富青年教师文化生活,营造人文关怀氛围。
27.打造专业化高素质支撑队伍。深化非教学科研岗位人事管理改革,建立非教学科研岗位分类设岗、分类培养、分类考评、分类激励、有利于职业发展的管理体系,切实提高学校实验技术队伍和管理队伍整体水平,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