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科技大学关于推进国际化战略进程的若干意见

该文章由于2010-09-29 08:09:00上传

 校发【2010】27号

加强国际化建设,是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必然要求,对于引入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学资源、丰富人才培养模式、形成高水平科研成果、增强学校办学活力、扩大学校国际影响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高等教育国际化浪潮的推动下,国际化建设正在成为越来越多国际高水平大学的工作重点之一。我校国际化建设近期的目标是:至2015年,建立学校、职能部门和学院责权明晰的国际化建设管理体系,健全教、学、研等各方面的国际化建设管理制度;显著提高师资队伍国际化程度,造就一批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学科和学者;完善接轨国际的人才培养体系,提高国际型人才的培养规模和能力;搭建若干稳定的海外科研合作平台,继续增强以优势学科为代表的整体对外开放能力。努力使学校声誉和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成为国内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活动最为活跃的高校之一。为实现这一目标,推动我校国际化建设工作进入全方位、多层次、重实效的发展新阶段,使国际化成为我校又好又快发展的新的牵引点和动力源,现就推进国际化战略进程制定以下实施意见。
一、树立开放理念,建立健全国际化建设体制
以建立健全机制体制为核心,以落实国际化项目为着眼点,强化国际化办学理念,提高院系和师生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全方位、多层次、有重点、分步骤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的立体格局,使国际化办学逐步成为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行动。
1.提高认识,强化国际化办学理念
全校上下要充分认识推进学校国际化进程对于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重要意义,增强推进国际化进程的紧迫感和使命感,牢固树立国际化办学理念。各学院、各职能部门和全体教职员工要善于学习,加强对国际化办学的研究,提高主动与国际接轨的意识,将国际化理念渗透到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各项工作中。
2.落实责任,完善国际化工作管理体制
成立北京科技大学推进国际化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和协调学校国际化建设的各项工作。各职能部门要树立大局意识,明确职责、通力合作、注重实效,保障国际化进程的有序推进。各学院特别是研究型学院要将国际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任务,由一把手亲自负责,配备专职或兼职外事秘书,完善院级国际化工作体系。逐步构建起由国际合作与交流处统筹,以各学院为主体,各职能部门分工合作的国际化建设管理体系。
3.项目管理,保证国际化建设工作实效
推行项目化管理方式,逐步设立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国际化建设项目,明确项目目标、工作任务和完成时限。要针对各类项目的特点,成立项目组,实行项目主管负责制。加强项目执行过程的监督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协调解决,促进项目规范化运行,将学校国际化建设通过项目建设的形式落到实处并不断推向深入。
4.注重考核,建立国际化建设评估体系
把国际化建设成效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对各职能部门、学院(系)的考核指标体系,强化对国际化工作的考核评估和结果使用。考核指标涵盖参加海(境)外学习经历的学生比例、留学生招生数量和培养能力、主办及承办国际学术会议的数量、国际科研合作项目数量和经费比例等。每两年举行一次国际化建设工作会,学校将对在国际化建设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给予奖励。
二、构建培养体系,提升国际型人才培养能力
努力提高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平,不断探索和完善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具有综合知识结构、广阔国际视野、跨文化交流与沟通能力、能够参与全球性合作与竞争的英才。争取到2015年,使学生派出项目涵盖各个学院,在校本科生中拥有海外学习经历的比例达到10%。
5.设立专项,加快师资队伍国际化进程
在师资队伍建设经费中拨出专门经费,结合国家公派、单位公派等多种形式,分学科、有计划地选派不同层次的教师赴海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进行访学研究,并支持行政管理人员进行海外调研、出国培训等。在教师评聘体系中,制定鼓励教师参与国际合作交流的倾斜性政策。
6.探索模式,构建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
积极探索面向国际、包含境内境外双重培养环节的人才培养模式,全面规划与国际接轨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配套的管理体制,完善赴海(境)外学生的课程对接、毕业设计和答辩、境外管理、学分认证、学籍管理等制度措施,不断提高学校接收和选派留学或交流学生的能力。探索开设旨在增强学生的国际理解能力和跨文化交流技能的课程,扩展以帮助学生获得国际专业资格为导向的课程。
7.加强保障,提高国际型人才培养能力
积极鼓励学生参加海(境)外经历拓展项目,设立学生交流基金,支持优秀学生赴海(境)外一流高校进行学习和研修,给予参加项目的本科学生保研加分等政策倾斜。认真实施“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计划,有计划地选派一批优秀研究生赴国外攻读博士学位和联合培养,并在招生指标上对派出学院和教师给予支持。在国际合作与交流处设立学生项目办公室,协同各院系及教学管理部门,系统推进学生海(境)外经历拓展工作。
三、完善支撑架构,增强留学生教育核心竞争力
积极推进培养模式改革,探索和建立符合校情、规范系统的留学生教学管理体制,促进留学生数量和培养质量的和谐发展。至2015年,努力创造软硬件条件,争取在校留学生数量达到1000人。
8.改革培养模式,完善留学生培养体系
各学科专业在制定2010版本科和研究生培养方案时,要在培养目标、培养要求基本一致的前提下,为留学生制定专门的培养方案和相应的教学计划,并制定符合现阶段来华留学生特点的教学要求。开设留学本科生基础教学班,使留学生新生能够较快、平稳地融入学校本科教学体系。采取倾斜政策,鼓励学院和教师为留学研究生英语授课和全过程英语培养。
9.转变管理机制,加强对留学生的教育管理
将留学生教学管理工作纳入学校整体的教学管理体系,充分发挥相关部门和学院在留学生招生、教学和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以学院为单位,学校按留学生人数统一下拨人头费、实验费、实习费、研究生导师指导费、结业费等经费。加强留学生日常管理,本科新生基础班按1∶100,二、三、四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按1∶200的师生比设立专职班主任。
10.树立品牌意识,提高汉语生培养质量和招生规模
成立留学生中心,负责留学生的汉语教学和汉语生的教学及日常管理工作。按学生培养类别设立项目主管,在配备专职人员的基础上,增设流动岗位,组建专兼结合的管理和教学师资队伍。加强对外汉语授课教师的专业化培训,不断提高汉语教学质量,逐步形成我校汉语教学的特色,稳定周边区域和发展中国家的生源,着力拓展发达国家的汉语生生源。
11.拓宽经费渠道,构筑多元留学生奖励体系
积极争取国家级和北京市的留学生奖学金,同时设立校级留学生奖学金,资助所有自费博士留学生和部分优秀硕士生与本科生。鼓励各学院利用各种资源设立冠名留学生奖学金项目,学校提供配套资金支持。对于在学术上表现优异的留学生,学校授予校长奖章等荣誉。
四、优化软硬资源,提高优秀海外智力吸引力
根据学校改革发展需要,将引智工作与学科建设、教育教学、科学研究、队伍建设等紧密结合,强化重点引进,突出聘请效益,努力吸引一批优秀的海外智力来学校工作。
12.构筑平台,完善引智工作体系
根据学校发展和学科建设的需要,以“巩固基础,优化结构,突出重点,提高效益”为原则,集中资源,逐步构建校级引智交流合作大平台。各院系结合自身特点和发展目标,规划建设院系引智平台,充分借助国外智力,推动自身的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等工作,加快推进院系的国际化进程。鼓励院系积极争取外部资金推动国际化建设工作,学校将引智经费额度列入学院工作年度考核指标,对各类引智经费按照科研经费予以认可。
13.注重质量,着力引进国外高端人才
将国外高端人才引进作为师资队伍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师资队伍建设整体规划。积极争取、充分利用各类国家项目,采取“刚性引进”和“柔性引进”相结合的办法,引进知名教授从事合作研究、共建实验室等工作。同时,完善校内硬件条件建设,提高对优秀海外智力的吸引力。
五、加强平台建设,强化科研合作层次及水平
进一步加强与国际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知名专家学者的交流合作,支持学院和教师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参与重大国际科研项目,探索建立互惠共赢的联合科研实体。
14.拓展合作领域,努力把交流平台建设做实
继续加强与现有姊妹学校的合作交流,不断拓展新的合作院校与合作领域,努力把合作交流做实。通过学术访问、联合培养学生、合作研究、举办学术会议等多种方式,有重点、分步骤地与境外高校及研究机构加强校际合作、建立交流平台。重心下移,支持学院开展院际交流平台建设,力争做到每个学院与若干所高水平境外高校的相关学院建立长期、稳定、实效的姊妹院关系。实行合作院校项目负责人制。国家级实验室(工程中心)、优势学科所在学院要有针对性的拓展和深化与世界一流学府或研究机构的科研合作关系,争取国际合作项目。
15.建立支持机制,推动实质性国际科研合作的开展
鼓励学院、教师与世界500强高校以及全球500强企业开展国际合作平台建设,邀请诺贝尔奖获得者等知名专家学者来学校访学交流。对于国际科研项目,学校按海(境)外到款的30%提供配套经费。在学校基础科研业务费中设立专项基金,鼓励院系主办国际学术会议;制订申请规则和资助标准,资助教师在重要国际会议上做主题报告或大会特邀报告等。
二○一○年四月二十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