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北京科技大学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共青团工作的若干意见

该文章由于2017-10-09 17:50:00上传

校党发〔2017〕55号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贯彻落实《共青团中央改革方案》《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和《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精神,就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共青团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1.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和共青团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立足加强推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在全面总结学校共青团工作经验,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着力破解突出问题,加强薄弱环节建设,紧紧围绕“凝聚青年、服务大局、当好桥梁、从严治团”的四维工作格局,切实保持和增强我校共青团工作和共青团组织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始终把握思想政治引领这一核心任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积极适应共青团深化改革新形势、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新发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要求和青年学生新特点,在学校全面推进“双一流”建设的进程中更好地发挥共青团组织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努力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2.基本原则。(1)坚持党的领导。健全完善工作体制机制,切实加强学校党委对共青团工作的领导,将共青团组织作为学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力量,将共青团工作作为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2)坚持齐抓共管。校、院两级党委要积极推动共青团工作全方位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格局,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高校共青团建设和各项工作的全过程各环节,深化重点品牌工作, 加强工作队伍建设, 建立健全工作体系。(3)坚持围绕中心。立足工作基础和实际,服务学校育人大局,发挥共青团在第二课堂中的独特作用,形成组织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服务育人的工作合力。(4)坚持遵循规律。遵循教育规律、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和共青团工作规律,着力提高工作科学化水平。(5)坚持青年主体地位。注重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加强对青年教师的联系、服务和引导,更加紧密地联系青年,做好新形势下青年群众工作。(6)坚持改革创新和从严治团。深化学校共青团改革攻坚,全面落实从严治团要求,推进理念思路、内容内涵、方法形式创新,增强工作的时代感、亲和力和实效性。
3.总体目标。坚持“拥护党、拥护社会主义,服务祖国、服务人民”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目标,立足学校实际,把握青年需求,继承优秀传统,不断改革创新,探索新时期具有北科大特色的共青团改革路径,推出一批更具影响力、更有实效性的实践思路和工作成果,使学校共青团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得到切实增强,联系服务引领青年取得显著成效,工作有效覆盖面不断扩大,组织吸引力凝聚力不断强化,服务学校事业发展和学生成长成才的能力水平不断提升。
二、主要举措
(一)改革共青团工作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
4.加强党组织对共青团工作的领导。将团建纳入党建工作责任制,落实在学校和各单位党委的工作规划、年度计划和考核内容中。党委要建立和完善研究决定群团工作重大事项制度,学校党委常委会和各单位党委会每年至少听取一次共青团工作汇报并进行专题研究。学校和各单位党委书记每年为共青团骨干讲一次团课,对共青团工作提出要求、做出指导。促进共青团工作与教学、科研、管理等各方面工作的融合,健全学校团委与各部门的工作联动机制,将共青团的工作规划和推动落实融入学校事业发展,为青年学生营造良好成长环境。
5.增强共青团组织代表性。坚持和完善团的代表大会制度,每3-5年召开校院团的代表大会。全校团的代表大会代表、全委会及常委会委员中,来自在校学生和一线教职员工的比例分别不低于90%、50%、30%。推行代表常任制、提案制和大会发言制度,建立校院团组织定期向团的常任代表报告工作和听取意见建议的制度。建立健全“众创众筹众评”制度,通过项目化征集招标、申办领办等方式,使青年师生更多地参与到共青团工作的设计、决策、实施、评议全过程。
6.改进共青团组织运行方式。注重发挥各级团组织全委会、常委会、书记会的议事决策作用,团委书记会定期向全委会、常委会汇报工作。坚持和完善党领导下的以学校共青团组织为枢纽和核心、各级学生会和研究生会等学生组织及学生社团有效协同的“一心双环”团学组织格局。建设学校团学组织党工委,由团委书记任党工委书记,在团学组织中成立党支部,由专职团干部任党支部书记,加强团学组织党建工作。推进本科生、研究生共青团工作全面融合,推进本科生班团工作、研究生党团班工作的有效协同。调整优化校团委部门设置,实行“职能部门+专业中心”的机构设置模式,有效整合工作力量。
7.加强团干部配备和培养。优化团干部队伍结构,构建专职、挂职、兼职相结合的共青团干部队伍。将共青团工作岗位作为优秀青年提高群众工作能力、培养群众工作作风的重要平台,根据工作需要从在校学生、教学科研一线青年教师和机关部处青年干部中选拔共青团骨干。校团委书记列席学校党委常委会、校务会议关于青年工作和学生工作的相关会议,院系团委(团总支)书记列席学院党政联席会关于青年工作和学生工作的相关会议。学校团委书记应作为学校党委委员候选人提名人选,建议院系团委(团总支)书记作为院系党委委员候选人提名人选。
(二)强化思想政治引领
8.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校团委与党委各部门协同配合,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主题教育活动为载体,结合时代特点与青年需求,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教育,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广泛开展“四进四信”、“我的大学我的中国梦”等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深化与马克思主义学院协同配合,发挥学生理论社团等在理论学习中的带动作用,依托名家讲坛、校友讲坛、青年大讲堂等因势利导加强形势政策教育。
9.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握教育重点,以重大历史事件纪念为契机,深化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构建深化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和公益活动等践行载体,引导大学生弘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培养良好个人品德;开展青年五四奖章等评选表彰活动,广泛选树宣传勤奋学习、爱国奉献、道德践行、创新创业、志愿公益、自立自强等各类青年榜样。
10.深入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以大学生骨干为重点,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培养一批对党忠诚、信仰坚定、素质优良、作风过硬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带动广大学生团结凝聚在党的周围。根据不同阶段青年学生的思想诉求和成长需求,不断完善四级团校培养格局,构建分层分类一体化工作体系。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励志计划、求实计划、鼎新计划,培育一批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学生骨干和导向正确、富有活力的学生理论社团。
11.推进“网上共青团”建设。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提升工作活力,形成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工作理念和整体格局,使互联网成为团组织推动工作的基础手段和常规渠道。积极推进网络新媒体工作融合发展,加强全媒体神经网络渠道建设、运营中心与工作室建设、网络工作队伍建设。加强网络思想引领内容供给,培育精英栏目与优质产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开发青年喜爱的内容。把握青年学生网络行为与思想动态,做好对重大活动、热点问题、突发事件的网上舆论引导。建设共青团的网上家园,推广用好青年之声、智慧团建等网络平台,使青年在网上找到团组织、团干部。
(三)服务青年学生成长成才
12.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实施“青年成长助力工程”,推行“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围绕育人中心任务,针对学生就业创业、创新创造实践、身体心理情感、志愿公益和社会参与等普遍需求,加强与学校相关部门合作,推动“第二课堂”工作规范化、课程化、制度化。从工作内容、项目供给、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系统设计和整合拓展,客观记录、认证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经历和成果,推动“第二课堂成绩单”成为学校人才培养评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社会单位选人用人的重要依据。
13.深化社会实践育人实效。深化社会实践“课程化”长效育人机制,提升实践育人深度,引导帮助大学生了解国情、认识社会、全面提高素质、坚定理想信念。进一步推动和探索新常态下的社会实践教学改革,深度推进实践育人质量,围绕党和国家重大战略、结合地区特色实际、针对大学生需求,组织开展实践活动。做好重点项目招标与立项、创新试点单位和项目遴选、专业化社会实践教学团队组建等工作,推动实践成果的总结转化和价值传播。
14.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完善课程管理,规范课程要求,提升课程育人实效。深入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研究生支教团、乡村志愿支教等品牌项目。加强志愿服务项目供需对接管理,组织学生开展重大赛会、扶贫助困、环境保护、社区服务等各类志愿服务。加强志愿服务基地建设,完善志愿北科全媒体平台,营造积极向上的志愿文化氛围。健全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将志愿服务作为班级团支部的基本职能,扶持志愿服务和社会公益类社团发展,充分发挥志愿者联合会的作用,推动大学生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开展。
15.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创优。积极发挥共青团组织在赛事开展、培养引导、奖项激励、平台搭建、宣传引领等方面的优势和作用,组织开展以“挑战杯”、“创青春”、“互联网+”竞赛为龙头的赛事体系,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提供支撑。校团委加强与教务处的协同,做好参加创新创业竞赛学生的学分认定和竞赛成绩突出学生的研究生推免等工作;加强与创业中心等部门联动,统筹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探索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新机制新举措。着重在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意识上下功夫,引导广大学生在学业学习和综合发展上创先争优。
16.传承创新大学文化。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围绕学术科技、文化艺术、公益服务等主题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将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丰富校园人文气息。打造贝壳青年节、科技节、艺术节、柿子文化节、校园原创话剧等北科大“文化名片”,扩大大学文化的辐射范围。深入开展大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主题课外体育锻炼活动。挖掘校训、校史、校歌等的育人功能,传承弘扬北科文化。
(四)加强青年联系服务
17.发挥青年的主体作用。通过团代会、学代会等平台,引导青年关心、融入学校发展,主动参与学校治理,积极支持学校发展建设。定期举办校领导面对面活动,推动学院建立院领导接待日制度,搭建校院领导与青年师生面对面沟通交流的平台。校团委加强与校工会等校内群团组织的工作协同,完善日常调研机制,通过青年之声等网络新媒体平台,及时反映青年教职工、青年学生思想动态和发展诉求。
18.推行直接联系服务青年制度。坚持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建立推行“4+81+2+3+100团干部直接联系服务青年机制,落实五个一联系服务工作内容。每年50%的专职团干部在机关工作4个月,在基层工作8个月;每名专职团干部经常性联系并指导1个院级团组织,蹲班联系2个以上团支部、3个学生组织或社团,直接联系100名以上的青年师生;每月为青年办一件实事,上一堂团课,开展一次谈心谈话,组织参与一次志愿服务和文体活动。
19.加强青年工作研究。校团委要加强与全国学校共青团研究中心的合作,持续开展青年学生基础调研,加强对在校学生整体特征、发展需求、变化趋势的研究。加强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的互动,通过精准选题、持续跟踪与专项调研,准确把握新形势下青年特征与发展诉求,为科学决策提供支撑,逐步建成学校青年成长智库。深入开展青年工作的育人规律研究,形成一批研究成果,提升共青团育人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五)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20.深入推进基层团组织建设。严格实行“三会两制一课”制度,实施基层团组织“细胞工程”,着力激发基层团支部活力。推行班级团支部与班委会一体化运行机制,制定班团集体运行制度规范,明确工作职责和分工。完善社团团建工作,探索依托学生公寓、课题组、实验室等建立团组织,推动网络建团,构建“多种模式、多重覆盖”的团建创新机制。加大各类资源下沉基层的力度,划拨专项经费支持院系团组织因地制宜探索组织创新与工作创新。完善共青团工作考核与评价体系,面向学院(单位)团组织和校团委机关部门实施量化考核与评价,强化目标导向,提升共青团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和育人实效。
21.加强学生会、研究生会等学生组织建设。提升学生会、研究生会在学生中的代表性和影响力,切实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功能,充分发挥其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学生全面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坚持学生代表大会制度和研究生代表大会制度,指导和推动学生会和研究生会依法依章程有效开展工作,强化其集中反映学生意愿、代表学生权益的重要功能,切实发挥其在学校党政与广大学生间的桥梁纽带作用。
22.加强对学生社团的管理服务和联系。团组织要积极履行对学生社团的管理职能,支持引导学生社团规范发展;学生会配合团组织加强对社团的引导、服务和联系,校学生会明确1名主席团成员担任社团联合会主席。强化社团骨干培养,加强社团党建、团建工作,重点发挥党团骨干在社团中的引领示范作用。鼓励行政人员、教师、校友参与指导社团发展。以社团文化节为载体,为学生社团搭建文化成果展示、优秀社团遴选、合作交流等平台,开展主题鲜明、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23.加强教职工团组织建设。校团委要加强与党委教师工作部、人事处等部门协同合作,成立教职工团工委,扩大对青年教职工的有效覆盖,建立常效交流沟通平台和机制,推动解决青年教职工在工作、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加强和教务处、科研部、工会等部门协同合作,深入开展教学大赛、科技创新、科学普及等活动,动员青年教职工立足岗位创新创业创优,争创青年文明号,进一步浓厚全员育人氛围,鼓励青年教职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六)全面落实从严治团要求
24.加强作风建设。教育引导团干部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不断增强党性修养,始终做到心中有党、对党忠诚,严守党的政治、组织、廉洁、群众、工作和生活纪律,打造一支理想信念坚定、能力素质过硬、密切联系学生的团干部队伍。践行群众路线,切实增强群众意识、树立群众观点,密切群众联系、提高群众工作能力,结合青年成长需要开展工作。按照“三严三实”要求,推动工作制度化和规范化,明确工作定位和职能,倡导简洁高效的会风文风作风。
25.加强从严治团。以守纪律、讲规矩为基本要求,通过团的组织生活,持续增强团员意识。严格按照团章规定和“坚持标准、控制规模、提高质量、发挥作用”的要求,在上级团组织的指导下,有规划、按程序做好团员发展工作。每年集中开展团员教育评议工作,评议结果作为团内表彰、推优入党的重要依据。
26.强化团员意识。在学生党员中长期广泛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加强党员对团员的带动作用。在学生团员中组织开展“一学一做”教育实践,加强团员意识教育。与学工部、研工部共同做好学生骨干队伍的发展规划,强化学生骨干队伍的选聘、培养、考核工作。在优化学校团委和院系团组织设置基础上,加强学生干部本研互通、院系流通。
三、组织保障
27.加强党委统一领导。全校各级党组织和各院系、各部门要从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高度,从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高度,认识加强和改进共青团工作的重要意义,在本单位事业发展规划和实施过程中注意发挥共青团组织的作用,为团组织开展工作积极创造条件,持续提供各类支持,形成各方有效协同、全体教职工共同支持共青团工作的良好局面。
28.推进制度改革衔接。加强学校共青团工作与人事、教学、科研等工作的协同,动员更多教学科研一线教师与团组织一起,参与到学生成长、思想引领的工作中,推动指导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活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社团建设等工作计入教育教学工作量。积极搭建校团委专职教师承担一定教学工作的平台,增强立德树人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深入推进团干部校内外挂职交流、轮岗锻炼,畅通职称晋升、职业发展、教学科研成果评定等渠道。
29.加大工作支持力度。按照加强基层工作力量的精神,配置校团委、院级团组织的领导职数、专职干部编制数,并根据青年师生数量和工作需求合理增加。完善共青团工作经费保障机制,将学生班团支部建设、社团建设、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创新创业等工作纳入学校年度预算,同时积极争取校友及社会各界的支持,持续加大支持力度。建立共青团工作经费合理增长机制,在活动场所、设备、时间等方面对共青团的工作予以保障,为院系学生活动、班团活动、学生社团活动、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等提供充足资源。
 
 
中共北京科技大学委员会
2017年10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