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教育部网站介绍我校“课程化”建设特色经验做法

该文章由于2011-11-22 00:00:00上传

 

近年来,我校从人才培养的战略高度出发,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6号文件精神,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将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本科生的必修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取得了显著成效。2011年11月22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上,详细介绍了我校在该方面的有效经验、创新做法和实践探索。现将该报道转载如下:

 

北京科技大学坚持课程化建设思路
探索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
近年来,北京科技大学从人才培养的战略高度出发,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6号文件精神,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将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本科生的必修课程纳入教学计划,积极从制度体系、运行体系、评价机制和师资队伍构建等方面推进 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建设,逐渐摸索出一条以“团队实践为主、理论讲授为辅、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互动互融”为特色的社会实践长效机制,在发挥社会实践育人功效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第一、注重顶层设计,系统开发《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努力实现课程设置的规范化和制度化。2005年以来,学校在全国率先开设了《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并列入到全校本科生必修课程。该课程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践环节,实现了理论教育的有效延伸。为保证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学校对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进行了缜密思考和系统设计,对社会实践的方式、学时、教师、经费、考核等内容进行了严格规划。课程安排在大一和大二暑假,每次实践时间不少于2周,共4个学分,分数进入成绩单。通过课程化设置,社会实践模块推动了 三项结合:一是实现社会实践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二是推进社会实践与专业教学实践相结合,注重使学生通过专业实践认识生产、认识企业、认识社会;三是坚持社会实践与学生就业相结合,把社会实践作为服务学生就业的重要举措。经过多年实践,学校《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被评为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国家精品课程,并荣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第二、整合教学力量,完善教学网络体系,发挥理论教学在实践过程中的主导性和影响力。学校按照“理论讲授与团队实践结合互补,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互动互融”的实践规律,根据“专兼结合”的原则打造形成了一支涵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共青团干部、学生辅导员、专业课教师的教学队伍,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的研究优势和指导优势,将课题研究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将老师立项与学生自主立项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学生实践项目质量和水平。在教学方式上,以学生暑期自主实践为主,教师前期集中讲授理论、中期加强实践过程指导、后期强化报告撰写和成果转化指导为辅。同时,学校采取“教师讲授与学生交流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网络自学相补充”的方式开展课堂教学工作。学校专门编制了《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操作指南》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讲义,充分利用“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网”的信息化平台,通过在线答疑、实践论坛、资料下载等环节与课堂教学形成良好的互补与促进。
第三、凝炼实践主题,加强实践项目规划统筹,巧妙渗透社会实践的德育功能。每年,学校都根据党和国家的重大理论创新、重大活动和事件、重大建设成就,或者根据社会急需的或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确立“一个大实践主题”,再紧紧围绕这“一个大实践主题”,由大学生在“多个实践课题”中根据兴趣自选小课题,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教育目标或实际课题项目需求提出200多个课题,为学生提供参考和指导。同时,由社会实践课程组统筹建立实践项目数据库,科学设定重点项目,确定重点团队,给予经费支持,配备专业指导教师加强深度指导和深度挖掘,全面提高实践质量,形成实践精品。2011年,学校以“追忆九十载红色奇迹·共襄六十年母校辉煌”为实践主题,积极组织开展“寻找红色奇迹·感受苦难辉煌”纪念建党90周年行动、“甲子华章·共襄盛举”校庆60周年献礼行动、“同创和谐·共绘蓝图”社会民生热点调查行动、“务实奋进·科技报国”专业学习职业发展行动等五项重点行动计划。2 011年,共吸引了全校近4000名学生、200名教师参与到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本科10级学生实现了全体覆盖,
第四、发挥协同优势,开展“团队实践”,合理激发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校每年坚持以的社会实践课题为依托,推进以团队为主的社会实践组织模式,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团队实践,形成了以宿舍、班级、社团、党团支部、课题组为单位以及围绕项目开展的专业交叉、年级交叉组团等多种形式的实践团队,甚至有博、硕、本不同学历学生交叉联合组团开展实践活动,有效地实现了教育对象的全员覆盖。团队实践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自行组织策划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充分调动起了学生的积极性,全面锻炼了其接触社会、深入社会的能力,成果显著。2006年,159名北京科技大学学生为保护京杭大运河,支持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分为13支小分队奔赴京杭大运河沿岸6个省(直辖市)、18个城市开展的社会实践。该团队的实践成果《京杭大运河现状、保护及申遗政策调查报告》在第十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上获得一等奖。在此基础上,2011年,广大学生围绕“追忆九十载红色奇迹·共襄六十年母校辉煌”主题,通过自选课题或参与学校专题实践项目,广泛、积极、深入地开展社会实践。其中,参与“红色之旅党的足迹”纪念建党红色足迹寻访行动的实践团23支,“深入群众服务基层”社会发展学习实践行动的实践团228支,“奋发图强铸就辉煌”大学生成长成才实践活动的实践团83支。实践内容涵盖社会调查、社会服务与生产劳动、“三下乡”、“四进社区”、科技发明、学习参观、挂职锻炼与预就业实习七种类型。各类实践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成果丰硕,产生了广泛而积极的社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