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加强资助工作,增强学生“获得感”

该文章由于2018-04-25 08:06:51上传

 

我校坚持将“扶困”“扶智”和“扶志”相结合,将学生价值引领贯穿资助工作全过程,构建起“奖、助、贷、勤、补”全方位、多元化资助和育人有效融合的发展型学生资助工作体系,让广大学生真正感受到学校资助工作的力度、深度和温度,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获得感”。曾获“全国高等学校学生资助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连续在中央部属高校年度学生资助工作绩效考评中均认定为“优秀”。

坚持助学覆盖有力度。成立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主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任资助中心主任,配备专职人员和办公设施,保证学校事业收入经费的4—6%专项用于资助工作。构建“校、院、年级”三级联动工作机制,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基本情况和在学表现的科学认定。动态制订完善涵盖“三大奖”、国家助学贷款及补偿代偿、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研究生奖助学金资助等系列文件20余项,实现资助工作有据可依。加强资助金额投入,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覆盖率100%,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坚持精准资助有深度。坚持问题导向,在国家资助政策落实落细落下上功夫,形成“一标二网三则四查”的精准资助工作流程,促进“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深入研究资助标准,根据北京市最低生活保障指标等动态调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标准,并划分贫困等级,建立分类别、全要素、动态化的研判、帮扶标准。依托“迎新网”和“学生工作信息网络系统”,坚持显性资助和隐性资助有机融合,通过起点前移、实时更新、量化认定,形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双网”认定机制。坚持学校资源分配、学院资源执行和学生受助登记的“三原则”,建立校、院规范化资助机制,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覆盖率100%,通过监测资助“重合率”,规避了“轮流坐庄”“平均分配”等不良现象,有效解决资金风险、资助“误、漏”等问题。建立实地走访、个体约谈、集中会议、核查记录的“四查”渠道,通过用人考核、岗位回访、学生反馈和数据更新,加大监管力度,强化精准资助的实效。
坚持资助育人有温度。加强宣传教育,将理想信念、励志、感恩、诚信等元素融入各项活动,充分利用传统媒体、新兴媒体和校内宣讲、奖助答辩与颁奖仪式等教育阵地开展全方位宣传,搭建了毕业生爱心捐赠、暖心家乡行、绿色通道、冬季送温暖、资助大使、助学筑梦铸人等10余个育人活动平台。统筹就业、学业、心理、创新创业等资源,鼓励受助学生进行“心灵关爱”“自主关爱”“朋辈关爱”“学业关爱”和“成长关爱”等“五维”关爱,引领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形成从入学到毕业的全程化教育关爱链。探索实施公益学时制,将社会实践和能力提升有效融入资助育人,引领受助学生全员参与公益实践并完成20小时,覆盖学生3000余人次;将学生培养列入勤工助学用人单位的考核,提供勤工助学岗位2000余个,覆盖学生近5000人,学生满意度达98%。开展受助学生励志主题征文和优秀典型评选,征集文章4000余篇、视频作品10余个,编印事迹集5本,影响广泛。
 
注:该篇内容已刊登在教育部网站《一线采风》栏目,详情请见:《北京科技大学切实加强学生资助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