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21 我校构筑“三大平台”深化产学研合作创新

该文章由于2010-06-17 11:05:03上传

 

作为一所行业特色高校,北京科技大学始终坚持“面向行业、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的发展思路,充分发挥自身特色和优势,积极构筑自主创新、人才培养和成果转化三大平台,深化产学研合作创新,取得了明显成效。
——构筑自主创新平台,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学校紧盯国家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战略需求,通过整合多学科和校际间优势资源,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一是组建大学研究院创新高校科研体制。2005年以来,学校先后组建冶金工程研究院,新材料技术研究院和广东研究院,深度整合交叉冶金、材料、机械、信息等优势学科,开展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的科学研究,探索形成“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新技术开发—新技术产业化”为一体的产学研体系。学校与舞阳钢铁公司联合开发的“常化控制冷却技术”,技术要求达到低合金高强度钢之最,成功应用于北京奥运会主会场“鸟巢”建造所需新型钢板,其各项性能均超越国外著名企业的同类产品。五年来,学校各类产学研合作项目总经费达到近20亿元,获得国家科技奖励19项。二是成立大学联盟推进行业关键技术创新。学校在成立“节能与环保工程研究中心”的基础上,发起成立了由国内16所知名高校组成的中国工业节能减排大学联盟,通过加强大学及科研机构在工业节能减排领域的合作,服务于国家工业领域节能减排。作为该联盟主席单位,学校同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和橡树岭国家实验室联合签署《关于成立工业能源效率大学联盟合作谅解备忘录》,共同建立基于大学层面的工业能效中心,开展工业能效工程师培训以及对我国上千家工厂在节约能效方面进行评估等工作。目前,学校已承担国家及校企联合攻关项目125项。三是依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保障国家重大工程安全。2007年,学校作为唯一一所教育部直属高校牵头建设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大工程材料服役安全研究评价设施”,围绕我国创新发展战略重大需求,开展具有战略性、前瞻性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提升我国工程材料服役性能研究试验能力。同时筹建的国家材料服役安全科学中心将成为引领我国工程材料服役安全领域发展的世界一流研究机构。目前学校已在石油石化、轨道交通、航空航天、船舶等国家重大工程领域承担各类重大项目20项。
——构筑人才培养平台,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学校立足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同企业、科研院所联合建立从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到博士研究生分类别、全覆盖的科技创新实践体系。本科生——面向一线生产,开展实习工作。学校在建立科研合作关系中明确本科生实习的重要地位,同时强调依托企业生产实际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从而使得企业在提供稳定实习场所的同时,也成为创新项目的源头。2006年以来,学校每年大力资助本科生依托企业实习基地开展各类科技创新项目,本科生累计发表论文200余篇,4项成果投入生产,为企业创造效益5000余万元。2009年各类企业共接收学校本科实习生1503人,占到参加实习本科生的20%。硕士研究生——发挥行业优势,共建教育科研基地。学校以教育部与宝钢、鞍钢等四大钢铁企业共建为契机,利用校企优势资源共建研究生教育科研基地,实现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的有机结合。学校先后与22家大型企业及地方政府共建教育科研基地,联合培养高层次技术人才。同时,作为全国工程硕士冶金工程和材料工程领域协调组组长单位,学校积极实施工程硕士培养模式改革,明确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应用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培养机制,加大在校工程硕士的培养力度。五年来学校累计为企业培养工程硕士2000余人,冶金、材料、机械等专业研究生70%以上进入钢铁行业生产管理一线工作。博士研究生——充分整合资源,加强联合培养。学校大力推进博士生挂职锻炼工作,近五年累计选派博士生200人到首钢等国家重点企业和地方政府挂职锻炼。同时,学校发挥高校和工程研究院的资源优势开展联合培养工作。2010年起,学校作为国家首批10所高校之一,与钢铁研究总院、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和北京矿冶研究总院四家工程研究院合作培养博士,目前已招收材料、冶金、机械、矿业专业博士生21名。
——构筑成果转化平台,推动行业进步和经济发展。学校充分发挥社会服务功能,不断深化同钢铁企业和地方的科技交流与合作,将科研成果应用在生产一线,带动行业技术创新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一是组建校企合作组织,促进技术交流共享。学校于2004年发起成立“北京科技大学—钢铁企业科技合作组织”,促进国内钢铁企业之间、钢铁企业与大学之间的科技交流与合作。“钢合组织”通过搭建先进钢铁冶金技术交流服务平台,为学校成为行业共性技术和前沿技术的研究开发中心奠定了良好基础。七年来,“钢合组织”成功举办六届“钢铁冶金新技术发展论坛”,直接参与的钢铁企业科技管理人员与专家近500人次,开展与钢铁企业科研项目合作300余项。二是强化行业服务功能,实现校企合作共赢。学校一方面与企业建立人才双向流动机制,选派优秀教师进入企业工作,同时选拔具有学术成就的企业研究人员通过深造留在学校工作,提高了科技人员的创造力。另一方面,学校与宝钢、首钢等40多家国家重点企业共建45个校企联合研发中心,合作科研成果为企业产生巨大经济效益。仅与广东冠邦科技有限公司联合研发大盘重铜管连铸连轧一项关键技术便实现销售收入1.8亿元。三是发挥科技资源优势,助力地方经济发展。学校瞄准“科技北京”建设目标,积极参与首都科技条件平台研发实验服务基地建设。2009年学校19个实验室、价值2亿多元的390台套仪器设备进入“首都科技条件平台科技资源开放服务目录”,服务企业117家,累计转化科研成果400余项,技术合同额9000余万元,实现深度研发实验服务。2010年3月,刘淇同志调研时高度评价了学校的科技条件平台建设工作。同时,学校积极参与省部合作项目助推广东发展。学习依托广东研究院与广东省地方政府、企业、科研院围绕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合作组建18个产学研联盟和创新平台。三年来,学校获批广东省科研项目98项,其中有22项为重大专项及粤港招标项目。2009年,学校产学研合作工作入选教育部年度“中国高校产学研合作十大优秀案例”,并荣获首届“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